作為糧食產量大省的吉林,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奮力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走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的大路上,吉林涌現出很多“青”字輩的新農人,他們在腳踏實地的耕耘中,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用青春力量讓夢想照進現實。這些“青”字輩新農人立下的目標是——多種糧、種好中國糧。
金秋十月,是東北大田玉米收獲的時節。在田間測產時,馬占有的心情格外好。糧食豐收,是馬占有每年最大的盼頭,也是他為之奮斗的事業?!拔沂寝r民,馬占有藏糧于地”,他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微信用戶名。
只有中專學歷的馬占有,靠著帶領農戶科學種糧的技術,成為吉林省高級農經師和吉林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者。
馬占有的家鄉在長春市所轄的榆樹市環城鄉桂家村。2022年,作為種糧大戶,馬占有以每公頃產量3.3萬斤、含水量14%的成績,摘得長春市玉米高產競賽的冠軍。
榆樹市素有“天下第一糧倉”的美譽,糧食產量連續19年位居全國縣(市)之首。藏糧于地,也藏糧于技,如今在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新農人正在用農業科技創新賦能增產增效,生產中國好糧,讓黑土地上的大糧倉煥發新的生機。
讓一塊地穩產高產是“本事”
今年“十一”后,吉林省的大田玉米迎來豐收時刻。收割前,馬占有忙著整修農用機械和挑選下一年要用的高產種子。
馬占有最初做糧食購銷生意。收購糧食時,他發現農戶種植的玉米不符合收購標準,賣不上好價錢,有時甚至要低價處理。他是農民的兒子,看著鄉親們辛苦勞作一年,糧食卻不好賣,馬占有想作一些改變。
改變從他在家鄉創辦農業機械合作社開始。剛辦合作社時,沒有農戶愿意加入。馬占有就自己承包土地,學習農業技術,科學種植,第一年就迎來玉米豐收,賣上了好價錢。
現在,馬占有創辦的榆樹市增益農業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有社員103戶,輻射周邊4個鄉鎮。今年,他的合作社共承包了303公頃土地,還代耕了808公頃,以種植玉米為主,同時還種了一些大豆。
在馬占有看來,種地的“土方法”“老經驗”早已過時。他積極參加職業農民培訓、高級農場主培訓、水肥一體化培訓……只要與農業技術有關的培訓和學習,他都感興趣。
馬占有的合作社現有13名核心成員,平均年齡35歲。這個由“青”字輩組成的團隊,讓44歲的馬占有頗有底氣。在馬占有眼中,這些青年新農人,學習能力強,喜歡鉆研農業新技術,會駕駛和操作各種農用機械。令馬占有稱道的是,“大家都有一個本事,知道如何能讓一塊地穩產高產”。
隨著農業相關政策利好不斷增多,愿意返鄉當新型職業農民的年輕人出現持續增加的勢頭。
去年,馬占有的合作社又來了兩個大學生。他們有闖勁、有干勁,在合作社里完善農用機械的無人駕駛、增加智慧農業元素,馬占有愿意支持和培養他們。
如何能讓農業不再靠天吃飯,如何更好地節本增效,新農人們一直在實踐。
9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總書記專門強調了“現代化大農業”這一主攻方向,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化良田、把農業建成大產業等方面作出部署。這些大政方針,讓吉林省吉林市的海歸新農人曹曦信心倍增。
在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曹曦打造了7年的生態田園綜合體里,有1350畝有機水稻全產業鏈基地,具備水稻生產、加工、儲存、包裝、物流等功能。
剛返鄉創業時,從父母到親朋好友,沒有人理解曹曦的選擇。高考時,他高分考入廈門大學金融專業,后又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畢業后,他到巴西從事進出口貿易。
所學專業和不斷開闊的眼界,讓曹曦看到了未來生態農業所帶來的新機遇。他帶領團隊從打造中高端有機水稻品牌開始,采用鴨蟹稻共生、綜合利用牛糞秸稈,形成生態農業產業鏈。團隊同時探索糧油生鮮配送、休閑采摘、自然教育和餐飲民宿等第三產業,打造多個產業相融合的生態田園綜合體。
除了種植有機水稻,曹曦還流轉土地進行玉米和黃豆休耕輪作,與吉林省農業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讓種植全過程實現機械化和可視化。
接力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當下時節,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免耕播種土地平整肥沃,顆粒飽滿的連片玉米豐收在望。這樣的豐收景象,得益于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
當地老話形容:“黑土地,一兩土二兩油”。作為腐殖質含量很高的土壤,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而由于長期對黑土地深耕細作、焚燒秸稈、過度使用化肥等原因,導致黑土層變淺、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對黑土地的保護迫在眉睫。
如今,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孕育著一批批新農人的現代農業夢,接力守護著“耕地中的大熊貓”。
四平市梨樹縣建有中國黑土地博物館,用科技加藝術的形式,詳細介紹中國黑土地的形成、開墾、利用、退化、保護和行動等內容。在這里,參觀者可以了解黑土地的演變過程,深層次思考黑土地保護的意義。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是一名黑土地“資深”保護者。他曾多方呼吁要關注黑土地不斷流失的問題,并參與和見證了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的不斷升級。
早些年,冰雪融化后,由于耕地上沒有覆蓋物,隨著農民翻耕、松土,導致土壤表層干燥、松軟。風一吹,黑土四處飛散,形成“黑風暴”。
梨樹縣地處“三大黑土帶”和“黃金玉米帶”,是吉林省重要的糧食產區?!澳菚r春風一刮,大田里的壕溝都刮平了,那可是最好的種糧土?!被叵氘斈?,王貴滿感慨良多。
從2007年起,梨樹縣開始探索黑土地保護性利用方式。歷經多年實踐和不斷總結,形成了土地保護和農業開發兼容的“梨樹模式”。
“梨樹模式”是以黑土地保護為目的,以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為核心的機械化種植模式。王貴滿解釋說,把玉米秸稈留在地面,好比給土地蓋上了一層被子,保護黑土層不被風力、流水侵蝕,這樣黑土層才會越來越厚,土壤里的有機質才會增加。
“要保護黑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更多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加入,從事農業,發展農業?!眳⒓友杏憰蛑笇Ц咝W生時,王貴滿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在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每年都有博士生和碩士生來到這里,進行黑土地保護研究和實踐。從2021年起,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共同開展“百名碩博生進百家合作社”活動。
這樣的舉措,讓高校師生與農業合作進行“一對一”直接聯系,高效解決合作社或農民遇到的農業技術問題。同時,推動高??萍既藛T把黑土地保護性利用的最新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中國農業大學土壤學專業博士生張帥,是梨樹實驗站科技志愿服務隊的一員。3年來,從播種到收割,她都會和同學們一起,在田間地頭采集土壤相關數據,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服務。
在梨樹,有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研究者,也有一大批把保護技術落地的新農人。
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后,邵亮亮返鄉創業,成立了梨樹縣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鮮食玉米和西蘭花。他流轉耕作的3000畝土地,全部采用“梨樹模式”進行保護性耕作。
他投入100多萬元購置了多臺適用于保護性耕作的大型農業機具。雖然前期投入比較多,但學農業專業的邵亮亮很清楚,保護黑土地要算長遠賬。
與此同時,邵亮亮團隊還飼養肉牛,進行種養結合,發展循環農業。他們把甜玉米和西蘭花的莖葉做青儲飼料養牛,牛產生的糞便與玉米秸稈混合,發酵變成微生物菌肥,進行還田。這樣的循環農業,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還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更有利于保護黑土地。
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也是“梨樹模式”的受益者。她經營的1000公頃土地,全部采用了“梨樹模式”。
去年,韓鳳香把合作社土地集中連片組成一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實行保護性耕作,平均每公頃可以增產1500多斤,增加收入1000多元。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的測試數據顯示:采用“梨樹模式”可以讓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耕地層的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比傳統種植模式增產10%左右。
3年來,這些有知識、有技能的新農人,帶動以“秸稈覆蓋、條帶耕作、機械種植、規模經營”為核心的“梨樹模式”不斷升級。
如今,在梨樹縣、吉林省、以及東北地區,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被大面積推廣。截至2022年,吉林省46個縣(市、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283萬畝,連續3年每年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000萬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居全國首位。
升級后的“梨樹模式”,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形成以合作社為主體,政府主導,糧貿、金融、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一體的生產模式?,F在的梨樹縣,率先實現了現代農業標準化、規?;?、信息化和契約化。
數字時代的“指尖”智慧農業照進現實
這幾年,干了大半輩子農業技術普及的王貴滿,明顯感受到了一個變化:現在的農業已經步入數字化的“指尖”時代,觸動手指就可以通過大數據和實時畫面,管理大田作物。
對于來到梨樹縣做研究或是考察的年輕人,王貴滿現身說法,他扎根農村,參與和見證農業從傳統形式到數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的升級轉變。
今年,梨樹縣通過國家數字種植業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在當地選擇3家合作社建設農業智慧平臺、智能物聯網平臺。其中一家,就選在韓鳳香的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從小看鄉親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韓鳳香想著何時家鄉的農業生產能全部機械化。大學畢業后,學會計專業的韓鳳香選擇回到農村,創辦起農機農民合作社,搞起了農業機械化。
韓鳳香對農業機械化的最早印象,來源于兒時在村部墻上看到的標語:“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F在,韓鳳香的合作社不僅實現了機械化,更實現了智慧化。
在鳳凰山農機農民合作社的田間地頭,安裝有氣象綜合監測站,依托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周邊連片土地的風速、雨量、光照等30多項氣象信息和數據進行采集、預警。在韓鳳香的合作社辦公室里,有一塊智慧大屏幕,是數字農業大數據可視化系統,可以即時實現田間地頭各類農業數據的采集。
每天,韓鳳香坐在智慧大屏前,可以查看大田里的狀況。在這個農業大數據可視化系統上,每個地塊都有專屬的“地塊碼”,依托遙感技術可以分析出土壤干旱程度、苗情長勢和作物估產等情況,預測病蟲害發生。由此可以有針對性地巡田,提高農田管理效率。
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海坨鄉智慧農場,是90后新農人葛艷俊團隊的“試驗田”。
葛艷俊小時候跟父母種過地。走出農村,去看更大的世界,是他的理想。大學畢業后的葛艷俊在北京中關村從事IT行業。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鹽堿地綜合治理。
“為何不用物聯網技術改造鹽堿地,用互聯網思維打造高產田?”葛艷俊發現,做農業也可以“很酷”。走出農村的他,用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開始反哺家鄉,致力于傳統農業的智慧升級。
2016年,葛艷俊和團隊在白城大安市承包了大片鹽堿地,進行改良。
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是典型的東北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蘇打鹽堿地的pH值高、低滲透性、低養分、低鈣等特性,非常不利于植物存活與生長。
對葛艷俊而言,改造鹽堿地的過程,是一種磨練和歷練。起初,他采用科技化手段解決土地耕種問題。但真正實踐起來卻發現實際應用、場景、環境等,都與預想的有不小差距。
在改良的鹽堿地上種水稻,從種到收需要140多天。這期間,需要跟蹤記錄不同的數據。采集的數據用于制定下一步土壤改良方案,要耐心地等。
葛艷俊介紹,種水稻本身就是一種改良鹽堿地的辦法,屬于生物改良。春天撒改良劑,同時種植抗鹽堿的新品種水稻。通過科學管理,改良當年土壤的pH值就能由10降到8,水稻畝產能達到400公斤以上。
想把鹽堿地變成糧倉,只改良土壤和修復還遠遠不夠,田間灌溉工程同樣重要。根據蘇打鹽堿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塊易裂的特性,葛艷俊團隊設計出智能化水稻灌溉系統。在田間地頭,安放水渠流量監測儀。這個儀器上配備有pH值、壓力水位、水溫等多個傳感器,每10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到服務器,可以通過監測數據的提升,進行精準灌溉。
現在,葛艷俊的研發團隊有80多人,基本都是年輕人。今年,他的團隊在大安市又改良了3萬畝鹽堿地,還研發出水稻無人育苗機,在育苗大棚內安裝有水肥自動噴淋系統。
改良之后的鹽堿地,是國家十八億畝耕地保護紅線之外的土地,多改良一畝鹽堿地就意味著國家多了一畝耕地,這正是葛艷俊團隊努力深耕的方向。
2023年,吉林省全面啟動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將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力爭到2030年糧食產量達到1000億斤。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市,越拉越多鹽堿地被改造成連片的水稻良田,助推吉林省向實現“千億斤糧食”工程邁進。
作者: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3-10-13